2009年2月9日 星期一

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(Jay Galbraith)

http://cm.nsysu.edu.tw/~jhuang/phd-2/phd17-2.doc
這是 http://cm.nsysu.edu.tw/~jhuang/phd-2/phd17-2.doc 的 HTML 檔。
G o o g l e 在網路漫遊時會自動將檔案轉換成 HTML 網頁。
MIS2

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(Jay Galbraith)

毛志仁 8041809


壹、本文大意

本篇文章是以資訊處理的觀點來設計組織結構,當組織任務的不確定性增加

時,會使待處理資訊的數量及複雜度增加,因此組織應建立適當的機制來處理

複雜的資訊,而此種資訊處理機制之設計會直接影響組織結構。

機械模式

資訊處理的目的是要作適當的決策或完成組織的任務。當任務或決策的不確定

性較低時,可以透過簡單的機械模式來處理資訊。機械模式的價值在於它建立

了一個資訊處理的基礎模式,在官僚組織下,有三種不同的模式可用來處理資

訊,分別是:1.規則、計劃或程序,2.科層組織,3.目標設定。

規則、計劃、程序
如果任務或決策是確定的情況,且具有重複發生的現象時,組織可建立一套規

則或程序,使員工可以不必經由溝通,就可以直接反應及處理,達成協調合作

之目的。規則提供一個標準的資料處理模式,但缺點是無法處理非預期情況。

科層組織
當不確定(新的或特殊的)情況發生時,就必須建立科層組織上下溝通系統之

架構來處理資訊,藉由指揮鏈任務之請示與交付,完成例外管理之目標。管理

者擁有作決策之資訊、權威及報償能力,可使任務之執行更有效能。缺點是管

理者處理資訊之能力有限,當不確定或例外情況增加時,會使管理者資訊過度

負荷,造成決策遲延。

3.目標設定

當資訊過度負荷之情況發生時,為了改善決策遲延,可以縮短資訊發生點與決

策點之間的距離,將決策權授權至基層,選擇有適當技能及態度的員工來執行

任務,並透過目標設定之方式達成組織之要求。

目標是員工決策的指導原則,亦是評估的準則,但目標之設定仍受限於任務的

不確定性,如果不確定性大,則目標可能要經過反覆的修正;此外,當違反既

定目標的狀況發生時,可能會增加資訊處理的量。


設計策略

機械模式之協調及資訊處理能力,受限於外在不確定情況發生的頻率及內在組

織本身的能力。當任務不確定性的數量增加時,終會使科層組織資訊過度負荷,

此時組織勢必要發展新策略因應。新策略可從二個方向著手:一個是減少資訊

需求;另一個則是增加資訊處理的能力。組織可以創造寬鬆資源(slack

resources)或獨力自主任務團隊的方式來減少資訊需求;可用投資垂直資訊系

統或創造水平關係之方式增加組織的資訊處理能力。

創造寬鬆資源
當組織降低要求的績效水準,如延長期限、增加工時等等,增加了可耗用的資

源,要求條件的放寬,會減少例外情況,資訊過度負荷的情況就不會發生。寬

鬆資源會增加組織的成本,是否採用須比較其他策略之相對成本高低來決定。

創造獨立自主之任務
改變功能別的任務設計,讓每一個任務均擁有完成任務所需的全部資源,降低

部門溝通產生之資訊量,例如以產品線、地區別、專案、顧客別、市場等因素

來建立團隊或設計組織。獨立自主任務之策略以「產出或地理類別」劃分的組

織結構,取代原本以「投入資源、技術、或職業類別」為基礎的組織結構。

3.投資垂直資訊系統

增加在垂直資訊系統上的投資,如添購電腦設備、人機組合設備或雇用助理人

員等,可增加管理者執行資訊處理及決策的能力。

投資策略的目的是收集資訊,並將資訊在適當的時間導引至科層組織中適當的

地方。本策略雖然會增加規劃的時間,但會使科層組織資訊超過負荷的情形減

少。

4.創造水平關係

當不確定性增加,組織對水平協調的需求也會同時增加,此時可利用授權及增

加部門間的水平連結,產生橫向的決策程序來因應;可行的作法包括直接跨部

門的溝通、設立部門間的連絡人(對話窗口)或整合者、設立跨部門工作團隊

或矩陣式組織。

當組織面對因技術改變、競爭增加、產品線多樣化等因素導致更高的不確定性

時,組織可用成本的考量,自四種策略中選擇其中一種策略或是組合策略來達

成資訊處理的目標。


結論

不確定性增加資訊的數量,並造成不同型態的組織。資訊的數量決定於任務的

不確定性、人員分工、產出多樣性及績效水準。科層組織之溝通管道可進行部

門間數量可觀的相互協調工作,但在決策能力上有所限制。四種可行的策略可

以降低資訊的數量或是增加組織處理資訊的能力。降低績效水準、多樣性及人

員分工,可減少組織內的資訊需求;投資科層組織之垂直資訊處理及導入水平

決策程序可增加資訊的處理能力。


貳、評論

本篇文章發表於1973年,以資訊處理之觀點來看組織結構之設計,分析組織

結構演變的過程,如何由科層組織演進到事業部組織、矩陣組織,論點著實精

僻。惟因資訊科技之發展,今日的資訊處理的軟、硬體設備,如個人電腦、通

訊設備、網際網路已較以往大幅進步,組織型態亦已有大幅改變,聯網組織、

虛擬組織相繼出現,這些都是本篇文章在當時未能探討的,有待學者後續繼續

研究。在今日的組織中,使用資訊系統從事跨功能部門的溝通,是一有效的水

平連結方法,電腦資訊系統可以使得管理者或第一線的工作人員了解有關組織

的問題及決策相關資訊之交流。

此外,作者認為四種策略之選擇方式,是以相對成本之高低為考量,而未參酌

組織效能之高低為選擇要件,應是本文缺點之一。不過話說回來,影響組織效

能的因素眾多,較佳的資訊處理能力,是否能得到較佳之組織效能,又是另一

個難以判定的命題。


參、應用

由本文引發可研究的方向有下列三項:

1.可探討資訊科技的發展對組織資訊處理以及結構的影響。

2.可探討組織資訊處理的要求因素(如目標、環境、技術、規模….)與資訊處

理能力的結構設計選擇(水平與垂直的連結、部門化方式)之間配合度與組織

效能間的關係。

以顧客關係管理而言,顧客之資料及問題如何在組織內溝通及解決,以獲得
顧客滿意,除了資料庫之建置、Data Mining技術之運用外,資料處理之模式應

有重大影響,可針對資訊科技與顧客關係管理(CRM)之資料處理模式之關係

作一探討。


機械模式

資訊處理模式 特 性 缺 點
規則、計劃、程序 任務或決策是確定的情況
具有重複發生的現象

無水平溝通

規則提供一個標準的資料處理模式
無法處理非預期情況
科層組織 不確定的情況
水平溝通須經由管理者

藉由指揮鏈任務之請示與交付,完成例外管理之目標

管理者擁有作決策之資訊、權威及報償能力,可使任務之執行更有效能。
管理者處理資訊之能力有限,當不確定或例外情況增加時,會使管理者資訊過度負荷,造成決策遲延。
目標設定 不確定的情況
有水平溝通

將決策權授權至基層

選擇有適當技能及態度的員工來執行任務,並透過目標設定之方式達成組織之要求

目標是員工決策的指導原則
目標要經過反覆的修正
當違反既定目標的狀況發生時,可能會增加資訊處理的量




資訊處理策略

減少資訊需求 創造寬鬆資源 組織降低要求的績效水準,增加了可耗用的資源。
要求條件的放寬,會減少例外情況,資訊過度負荷的情況就不會發生。

寬鬆資源會增加組織的成本。

例如:延長期限、增加工時

創造獨立自主之任務 改變功能別的任務設計,讓每一個任務均擁有完成任務所需的全部資源,降低部門溝通產生之資訊量。
例如:以產品線、地區別、專案、顧客別、市場等因素來建立團隊或設計組織。

增加資訊處理能力 投資垂直資訊系統 增加在垂直資訊系統上的投資,可增加管理者執行資訊處理及決策的能力。
例如:添購電腦設備、人機組合設備或雇用助理人員。

創造水平關係 利用授權及增加部門間的水平連結,產生橫向的決策程序來因應
作法:直接跨部門的溝通、設立部門間的連絡人(對話窗口)或整合者、設立跨部門工作團隊或矩陣式組織。